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五一档电影票房大战,基本已经尘埃落定,目前来看,只有《长空之王》与《人生路不熟》两个王者胜出,在彼此角逐。
《长空之王》目前上映7天破了5亿多票房,势头依然强劲,不过却被《人生路不熟》逆袭了。口碑也从豆瓣开分7.0跌到6.8,评价两极分化。
【资料图】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长空之王》讲的是雷宇等飞行员经过严苛选拔和培训,正式成为了战机试飞员,在领队张挺的带领下,参与到了我国尖端的最新型战机的试飞工作中的故事。
简单来讲,就是试飞员的故事。
试飞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是在战机研发过程中负责“实操”的飞行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测试新飞机在工作状态时的各项性能,测试极限,探索飞机的安全边界,以身涉险为飞机排除隐患。
每一代中国航空新战机推出前,总伴随着试飞员先行架机试飞不断试验战机极限的身影。
这群蓝天上的刀尖舞者,一次次先行驾驶检验,用生命丈量飞机极限。
为了符合真实,电影专门请到了专业的试飞员、科学家背书,还请来了歼10C,歼16,运20依次出场,首次展现了神秘的空军试飞员的真实面貌,影片用精良的特效还原了我国空军试飞员在天上突破极限和作战的热血场景,视觉冲击拉满。
特别是作为中国的最强战机歼20,首次在大银幕上展现了雄姿,真的燃爆。
但电影拍出来不单单是给专业军迷看的,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普通大众,这是电影不是科普,为了更好的拍摄效果,所以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
对于专业人士来讲,长空一些地方是有硬伤的,纯粹技术和专业角度批评没毛病。比如座舱盖飞脱靠手工驾驶等。
对于影片选择小鲜肉、剧情及设定比较粗暴基本其实是能理解的。
现实中J20飞行员就是文质彬彬的,充满机智和才能的青年才俊,飞行员不是每个都是硬朗型的。
这几年虽然流量明星从最初的受人追捧到变成实力配不上喜爱的“流量原罪”,王一博还曾被批“绝望的文盲”,但他又并非不思进取。
为了更贴合角色,王一博不仅在进组前健身增加肌肉,做了大量关于试飞员的资料工作。进组后,还向真正的试飞员学习基础理论和操作,在剧本上做笔记记操作流程,拍摄中从不叫苦叫累,翻车了还坚持再来一次,过载试验被安全带勒出血点也坚持加大转速,比那些手指破了点皮就痛哭流涕的小鲜肉真的还算不错。
因而影片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值得一提的是,《长空之王》不仅引发了国内网友的热议,还在海外反响也不俗。
票房 截止昨日,《长空之王》北美票房报收13.2万美元,新西兰票房报收1.1万美元,全球票房已达7924万美元 。
海外观众在知名评分网站烂番茄上给出了高达94%的新鲜指数,IMDb的评分也高达8分。
无论上外国普通观众,还是身处海外的华人群体,都对《长空之王》赞誉有加。
尤其是身处海外的华人群体,因为这部影片真的很能触动这群异乡人,不仅能看到国产战机的发展,也能让人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让华人华侨倍感自豪和骄傲。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非常优秀,视觉效果太顶了,歼20飞机够燃,场面太过逼真,家国情怀也好哭,英国网友看完后提醒大家带好纸巾
在质感上,《长空之王》做到了与好莱坞电影比肩的程度,而在情节方面,《长空之王》展示了试飞任务的凶险,全程热血高能。
演员的塑造,更是让观众上头。
很多国外网友对王一博饰演雷宇少校的表演给予了正面评价,称他“雷宇的表演,真的点燃了观众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的网友称赞“王一博的演技很完美”。
电影以雷宇的视角,展示了刺激的空战,紧张的试飞,短短二个小时,尽显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亲情与战友情,都令人感动,歼二十真机出镜频率太高,观影超级震撼。
虽然影评人作为外国喉舌很傲慢。
看完了国内外网友的评价,让我们看看外网官方媒体的评价。
之前,韩媒曾发文眼红歼20,印媒美媒也不例外。
电影采用了歼-20真机入镜拍摄,全方位地展现了歼-20的先进和强大,是否能堵上他们的嘴?
答案是不能,看看韩国网友在电影评论区纷纷破防就知道了。不仅拼命挑BUG,还直指《长空之王》抄袭《壮志凌云》。并将KF21作为歼20的对标。
外媒很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英国《卫报》的评论,这个外媒标题是中国版《壮志凌云》将科技宣传置于前线)。
“Born to Fly”是《长空之王》的英译名,《卫报》影评人Phil Hoad五星制打出两星,而后又细数影片《长空之王》的“三宗罪”。
第一个,《卫报》认为这部电影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参考的“真实情节”,而是一部聚焦于“侵略主义”的沙文主义大片,直言这更像是外交政策文件,而不是飞行小子大片。
真是醉了,西方人的伪善再一次显露无遗,明明是一部励志热血的中国空军大片,电影内容全都在我国境内发生,所有的故事都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何谈“侵略”?
影片中虽然涉及空战,但那是面对侵略者的反击,但它非得往电影头上扣高帽,莫须有罪名简直是为黑而黑。
第二个,文章中说影片开头描述描写了两个咄咄逼人的坏蛋,叫嚣“这里我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声称西方国家战机入侵中国领空是莫须有,是影片在给西方国家泼脏水。
文中还提到:这是错误的,是无视法律的。
笑死,西方媒体竟在一部电影中跟我们谈“法律”,跟我们谈“闯入别人领空是错误的”,完全无视历史事实,现实是欧美空军对中国的挑衅和试探时有发生、从未间断。
仅2022年1到11月,美国就派出了589架次的各型军机入侵我国南海。这是铁定的历史事实,《长空之王》中仅仅展示了“两架”而已,西方媒体就破防了,太可笑了。
第三个,奚落中国的爱国电影比如《战狼》系列、《流浪地球》、《长津湖》都是如法炮制出来的流水线产品,并说中国电影很擅长如此,《长空之王》也同样制造了一个类似角色。直指这些片中都带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基因”,中国也开始学会好莱坞式的大片方式宣传中国,并且还想以这种方式改变全球对中国的看法。
从一部电影看到了中国将“科技宣传”置于第一线,可见西方媒体已经感受到中国在科技以及军事领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而好莱坞一直都将西方价值观包装在大片中向全球输出,而他们很担心中国电影工业也会这样做,所以拼命否定。
但比起好莱坞的壮志凌云二吹NB试飞突破十倍音速,飞机解体了人却没事,我们这片子还是挺写实的。
特别是影片中的家国情怀,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胡军饰演的队长张挺,既有铁骨铮铮、专业严厉的一面,又有细腻柔情的一面,还有意味深长的两个细节。
一是他每次下飞机,都会跟老婆报平安,并每每提到自己“想吃饺子”,饺子在我国代表着团圆平安,这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输出。
也是伏笔,第二个是张挺遇到意外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四次拒绝跳伞,最后无法自救时却流着泪和战友以及家人告别,随后就牺牲了。
张挺无法跳机的那一瞬间,相信很多人脑子里都是81192,现实和影片重叠,熊熊烈火中似乎看到了无数为此而牺牲的英雄们,太感人了。
我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2架飞机轮流飞到如今的“应有尽有”,背后不仅是一代代设计师、工程师的前赴后继、夜以继日,更是一代代试飞员们的无悔付出。
《长空之王》把这群共和国的无名英雄搬了出来,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
这部电影更是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为其发声正名。
看完电影深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每一个试飞员都是英雄,他们以血肉铺就我国的国防航天之路,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头顶的蓝天,使中国人的脊梁越挺越直!
让人忍不住对空军试飞员肃然起敬:长空之王,实至名归!
更多精彩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
标签: